Thursday, April 26, 2007

中国节能降耗的形势与对策

摘要:
1. 中国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为高(万元GDP能耗水平大约是日本的4.5-5.7倍,是美国2.6-3.3倍)
2.造成高能耗的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二是产业能源利用效率.
3.中国正处于重化工加速发展时期,达到降耗目标很困难。
4。重化工、建筑、交通是中国未来降耗的重点。
5。有效的措施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很难)、应用新技术、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政府考核方式。


原载<学习时报>2007年4月23日

http://www.studytimes.com.cn/txt/2007-04/23/content_8157932.htm

中国节能降耗的形势与对策

金三林男,出生于1972年,安徽人,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从事宏观经济、资源和环境领域的政策研究工作。长期研究宏观经济,尤其关注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对宏观经济波动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水平要比2005年下降20%,而且是为数不多的约束性指标之一。据此测算,2010年万元 GDP能耗水平要下降到0.98吨标准煤(2005年价格水平),年均要下降4.4%。但“十一五”节能降耗工作开局并不良好,2006年万元GDP能源消耗水平为1.21吨标准煤(2005年价格水平),只比2005年下降1.23%。尽管能耗水平的变动不是均匀的,五年下降20%并不等于每年都要下降 4.4%,但由于第一年只下降了1.23%,以后四年要下降18.77%,年均要下降5.4%,实现难度更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又强调,“十一五”节能降耗的目标一定要实现,要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就必须正确分析我国目前面临的节能降耗形势,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一、我国当前的能耗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06年我国GDP209407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现价万元GDP能源消耗1.1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4%。不变价(1952年价格)万元GDP能源消耗5.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3%

  为了正确评价我国能耗水平,本文选择若干国家的能耗水平与我国进行比较。但国际比较时,GDP会受到汇率水平的影响,因此本文分别采取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PPP)的方法分别进行比较(均为现价)。由于2003年以后,我国能耗水平出现了一些异常变化,因此本文用2002年的数据进行比较。

  1.汇率法计算的能耗水平的国际比较

  2002年,我国与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按汇率法计算的能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2002年,我国1亿美元GDP约消耗能源 12.3万吨标准煤,能耗水平是日本的7.5倍,德国的5.5倍,美国的4.4倍,澳大利亚的3.5倍,甚至是巴西的2.3

  但很多人认为,由于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水平被低估,导致我国的GDP被低估,进而使能耗水平被高估。因此,下面利用购买力平价(PPP)的方法再对我国与上述国家的能耗水平进行比较。

  2.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能耗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汇率法计算结果很大不同的是,2002年,我国与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相比,按PPP法计算的能耗水平已经相当低了。1亿美元 GDP约消耗能源2.1万吨标准煤,仅为汇率法计算的17%,能耗水平仅为日本的1.4倍,德国的1.35倍,比美国低0.11万吨标准煤。

  不过,当前国际上对用PPP法进行国际汇率换算和比较是有争议的,因为PPP理论建立在充分开放、充分贸易和市场充分有效的世界经济基础上,但现实生活中,各国市场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满足PPP理论的前提条件并不完全成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用此法进行汇率换算得出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1美元不到2元人民币,显然是高估了人民币币值。因此,按PPP 计算,明显是低估了我国的能耗水平。

  3.我国物理能耗水平的国际比较

  为了剔除汇率对能耗水平的影响,下面再用物理能耗水平来进行国际比较。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节能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措施,使国家重点考核的60多种工业产品的能源单耗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些措施使我国能以较低的能源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物理能耗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2年,我国每千瓦时供电耗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7克标煤,每吨钢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9公斤标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4.3公斤标煤,分别高出21%11%35%。由于实物量指标不涉及汇率问题,这个结果的可信度更大一些。

  综合其它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物理能耗水平约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30%左右,有一定差距。但平均能耗水平的差距更大,考虑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因素,万元GDP能耗水平大约是日本的4.5-5.7倍,是美国2.6-3.3倍,总体上还是很低的。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

  二、影响我国能耗水平的主要因素

  万元GDP能耗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各产业的能耗水平,反映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另一个因素是产业结构,反映各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主要取决于各产业能耗水平的变动情况,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为了突出重工业化对我国能耗水平变动影响,本文从产业结构中单独提出重化工业,将产业结构划分为第一产业、重化工业、除重化工业外的其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四种。其中,重化工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个高耗能行业。

  1.产业能耗和产业结构对我国能耗水平变动的贡献

  本文计算了1994-2003年产业能耗和产业结构对我国平均能耗水平变动的贡献,可以看出,剔除2002年数据以后,1995-2004年我国能耗水平的变动量中,产业结构变动的平均贡献为42.31%,产业能耗下降的平均贡献为57.69%。可以说,近10年来,我国能耗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产业内部能耗水平的下降导致的。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朝着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强度更轻的方向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决定了能耗水平还比较高,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的提高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下面从各产业发展的差异及其能耗水平来分析产业结构对我国能耗水平的影响。

  2.各产业能耗水平的比较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本文对我国19942003年各产业(仍然沿用上面对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的能耗水平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重化工业能源消耗水平远远高于其它产业。从19942003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平均为1.65吨标准煤,从四个产业来看,只有重化工业远高于平均水平,为8.3吨标准煤/万元。

  3.各产业能耗贡献度的比较

  本文还对1994-2003年各产业能耗水平变动对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的贡献进行比较,剔除2002年数据后的结果显示:从四个产业来看,第三产业能耗水平降低对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贡献最大,19942003年平均为23.9%,其次是其他第二产业,重化工业排第三,第一产业最低。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重化工业的能耗水平最大,但其对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贡献最低(除去农业),并制约了我国整体能耗水平的下降。这不仅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也说明我国工业领域能耗偏高。

  因此,降低我国万元GDP的能耗水平,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二要提升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尤其是重化工业。

  三、我国能耗水平下降的空间

  1.我国能耗水平的变动趋势

  由于GDP统计要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有现价和不变价之分,因此能耗水平也有现价和不变价之分,不同计算方法的差别会很大。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后的GDP数据,分别计算了1978-2006年我国现价和不变价能耗水平及其变动情况。

  从现价来看,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5.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17吨标准煤,28年间下降了14.51吨标准煤,年均下降9.7%。但是1998年以后,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速度明显放缓,1998-2006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3.7%,在2003年还出现了反弹。

  从不变价来看,能耗水平反弹更加明显。以1952年不变价计算,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7.85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5.8 吨标准煤,28年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4.1%,接近“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下降速度。1998年以后,下降速度大幅放缓,1998-2006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1.1%,远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值。进入2002年以后,还连续四年出现了上升。

  2.发达国家能耗水平的变动特点

  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耗水平都经历了一个从高速下降转向低速下降的经历:在工业化的早中期,能耗水平大幅度下降,但发展到工业化的中后期以后,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大大减缓,甚至会出现不下降或增长。

  19902000年间,整个世界的能耗水平平均下降了1.14%,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非OECD国家平均下降了2.25%,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 OECD国家只下降了0.8%。发达国家中,美国下降较快,平均下降速度也只有1.4%,日本甚至上升了0.3%,发展中国家印度也只下降了0.4%

  尽管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国内外普遍认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目前又正处在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以前我国都应该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能耗水平已不再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到90 年代初那样快速地下降,而是进入了低速下降、甚至小幅增长的阶段。因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实现难度将是非常大的。

  四、我国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生活消费和交通运输邮电业一直占据前三位,2003年它们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分别为69.98%11.27% 7.45%,合计占到了88.7%。从动态来看,工业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据绝对比重,始终在70%左右徘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生活消费所占比重从1980年起稳步下降;交通运输邮电业所占重在1997年开始逐步上升。

  在工业内部,六大重化工业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2.55%,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54.77%。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重化工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增长也有较大影响。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建筑耗能和家庭汽车耗能,交通运输邮电业能源消耗主要是城市交通体系的耗能。所以说,重化工业、建筑和交通是我国节能的重点领域。

  综合有关机构的研究成果来看,到2020年,虽然工业部门占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0%左右逐步下降到55%左右,但仍将为第一大用能部门;而交通和建筑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将明显加快,交通用能所占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1%左右提高2020年的1617%左右,建筑用能比例将由目前的 16%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2527%左右。由此可见,节能的领域应该是全面的,对三大耗能部门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今后1020年能耗始终占一半以上的工业部门、尤其重化工业是仍应该是节能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需要尽快改变偏重工业节能,忽视建筑、交通节能的现状,对当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后需求比例明显提高的建筑、交通部门,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五、我国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尽管经济普查之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上升,但还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我国工业增加值只占GDP40%左右,但能源消耗几乎占到了70%,明显偏高,主要是因为工业内部重化工业比重较大。

  因此,若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资源损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能源消耗低、增加值率较高的法律、咨询、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同时,要加快调整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制定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但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一定的刚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41.4%下降到2006 年的39.5%,连续三年下降。又由于近两年我国产业内部能源消耗水平大幅上升。因此,未来5-10年,我国降低能耗水平的重点应该放在技术方面。

  2.加快技术进步

  首先要加强工业节能技术推广。2020年,工业部门不仅是最大的用能部门,也是获得节能效应最为显著的部门。从节能的实现因素看,工业部门节能应实行技术进步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要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和报告/对标管理,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绩效合同等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业部门的节能。

  在建筑节能方面,由于到2002年末,全国只建成节能建筑2.3亿平方米,仅占城市建筑面积的2.1%。因此,应高度重视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国家应该制定并实施《建筑节能条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及耗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制定耗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

  在交通节能方面,目前我国各类汽车平均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如果政策得当,2010年公路运输节油潜力约为15%2020年为30%以上。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燃料效率和油品质量标准;改进城市规划和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快速公共交通;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鼓励开发、购买和使用替代燃料车,对大排量汽车实行更严格的环保限制。

  3.深化市场化改革,让价格发挥基础性作用

  不论是产业结构优化还是技术进步,都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事实上,能源定价机制不科学,能源产品价格偏低是我国能耗水平偏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让价格发挥基础性作用,应成为我国节能降耗工作的根本措施。而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完善定价机制,增强市场竞争性,加强社会性管制。

  我国能源定价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完善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切实解决资源所有权的“虚位”问题;二是对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推行市场定价,以及时、合理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三是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环节实行有效的价格监管,主要是输配电网和

天然气管网;四是形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资源价格结构和比价关系;五是完善矿产权的招、拍、挂转让方式,并以边际使用者成本为依据进行政府干预。同时,还要建立对低收入人群的价格补贴制度。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能源价格放开必须与增强市场竞争性和强化社会性管制同步进行。增强市场的竞争性,一是要放松新企业(尤其是民营、外资企业)进入和新技术使用的准入政策;二是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在发电市场、石油批发、零售等下游产业甚至炼油等中游产业,有条件地放开市场准入;三是对国有能源企业实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改革。

  加强社会性管制的重点包括:完善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使生产者和执法者都有据可循;建立以社会性管制为核心内容的项目核准制,以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作为项目立项核准的主要依据;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遏制生产者的违规行为,使社会成本能充分内部化;建立能使成本内化的税收制度,主要是完善资源税税制,并提高石油消费的税负水平。

  4.完善政府考核方式

  在能源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政府官员的GDP情结还比较浓的情况下,建立相应的节能降耗考核制度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考核的目的应在于推动政府树立节能意识、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加强社会性管制,节能降耗不能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新借口。

  同时,考核方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考核内容除了能耗水平下降的定量目标外,还应包括地方政府加强社会性管制等方面的定性目标;二是应要求地方政府拿出详细方案,将节能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企业或单位;三是要完善统计制度,包括能源统计制度和地方GDP核算制度,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四是要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对完不成目标的地方官员给个说法。

支持美国人持枪权的文章二则

摘要:

1. 持枪是自由主义的表现,个人拒绝国家垄断使用暴力的权利。

问题是,就充分条件而言,自由主义就保留使用枪支的权利吗?欧洲日本国家也是自由社会,多数国家也不能持枪吗?就必要条件而言,持有枪支,就能保持社会自由吗?在国家暴力能力大大上升的情况下,个人持枪保护自由还有意义吗?持枪恐怕既不是自由社会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持枪权利只是美国具体历史经验的遗留产物。

2. 持枪对美国社会的危害并没有想象的大,持枪人多数是理性的;

没有想象的大,是不是就可以允许它存在呢?威慑犯罪分子,也许有道理。但还是比较一下其他发达国家的犯罪率情况,美国至少犯罪率不算低。

3. 持枪可以威慑犯罪分子,减少犯罪率。

用枪阻挡犯罪分子的次数,是不是多于用枪自杀及杀家人的次数?需要实证研究。枪支使用的随意性和隐蔽性,让其威慑效果根本没办法跟核武器相提并论。

4. 在美国,问题不是禁枪,而是加强管理。

同意。因为禁枪暂时没有可能性。

http://blog.sina.com.cn/u/45f00ef401000a73

用枪打不出动静的美国 薛涌

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制造的大屠杀发生以后,我曾说枪支管理的问题在美国政治中已经是个死问题,死三十几个人也无法使这个问题在政治上死而复生。果 然,这一血案发生后,布什总统声言没有必要讨论枪支管理的问题,民主党参议院多数派领袖Harry Senate呼吁大家不要“匆忙下结论”。在两党2008年的十几位总统候选人中,只有两位出来提到枪支问题,讲的全是支持持枪的权利。在《纽约时报》等 自由派媒体中,公开呼吁禁枪的声音几乎听不到。相反,《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保守派媒体,则拿出大量篇幅证明:这种大屠杀,只有在禁止携带枪支的地方才可能 出现。

枪支泛滥,已经成为美国这个既莽撞又顽固的牛仔的国际形象的一部分,很少有人能够恭维。不过,考量这个问题,需要有历史的眼光。否则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何以在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小问题上“想不开”。

在世界历史的脉络中,携带武器的权利和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说,国家是一种垄断了使用暴力的组织。或者说,个人将使用暴力的权利让渡给了国家。这种垄断和让渡的彻底性,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在西方自由主义的传统中,保护个人自由与安全的权利,即使用暴力的权利,不能轻易让渡,哪怕是让渡给国家。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封臣时,把剑搭在贵族的肩 上,贵族单膝跪下,表示效忠,但自己还是带剑之身,并不缴械。这种场景的象征意义是:双方都具有使用武力的能力,臣服效忠是自愿的,不是被迫的。这样,在 等级秩序中,还是保留了个人的意志和尊严。欧洲后来几个世纪战乱不止,也在于谁也不轻易放弃武力。打仗的结果,是引发了“军事革命”,使欧洲人特别善战。 我们不应该忘记,最早开始征服世界的欧洲殖民者,多为小武力团伙,并非庞大的军队。私斗在西方历史中有决定的作用。看看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就知道,美国 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私斗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

中国则与之截然相对。在古代,大臣见君王还可以“带剑入宫”的。《晋书.舆服志》还说:“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晋世始代之以 木”。到了最后,在皇帝面前带剑就成了图谋不轨了。天子把大家都缴了械,意味着个人把保卫个人的自由和安全的权利全让渡给了国家,或者说国家彻底垄断了使 用暴力的权力。可以,老百姓被缴械,尚武文化消失,垄断暴力的国家也不那么可靠。当国家无力提供安全保护后,放弃了武力的老百姓更不堪一战。庞大的中华帝 国,常被人口是自己百分之一二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征服,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人则是靠私有的枪支自己保卫自己,赢得了独立。至今维护持枪权利的人还在鼓吹: 没有2.5亿支私人枪支,美国人在罪犯和专制暴君面前就会手无寸铁。从这些美国人的立场,我们也可以说:放弃了武力自卫权利的中国人,失去了自由人的傲 骨,内不能抗专制,外无以抗外寇。美国岂能走这条路?

所以,持枪并不能证明美国文化的荒唐。私人枪支的普及,也未必就意味着社会治安的危机。直到如今,关于枪支与犯罪率的研究,还是争论不休,没有一个令人信 服的结论。《经济学人》列出了看似惊人的数据:美国每年有14000人被枪杀,16000人用枪自杀,650人因枪支事故死亡。自1963 年肯尼迪被枪暗杀以来,美国在国内死于枪下的人,比二十世纪在国外战死的人还多。不过,认真分析一下就明白,二十世纪美国在海外作战死亡的人相对较少。六 十年代以来美国人口渐渐增长到两三亿之间,如今交通事故每年就死四万多人,因枪支死亡的绝对数据自然也就没有听起来那么可怕。自杀的人,不用枪死也会找别 的办法死。枪支事故的死亡比起交通事故简直微不足道。许多凶杀案,没有枪也会照样发生。况且用枪谋杀的死亡数字还不如用枪自杀的人数多。每个人都可以问问 自己:自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吗?如果枪杀比自杀的事例还少,枪对社会的威胁真那么大吗?

当人有了自由后,责任感就会更强。作为在中国社会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我更感到惊异的是:美国的2.4亿私人枪支,大大超出了成年人口的数量,社会居然这样安定!尤他州的学生,二十一岁以上就可以携带枪支进教室,也没听说出过事。可见,大部分持枪者,还是非常理性负责的。

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枪文化占优的社会,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为了推销枪支,极力反对对枪的任何控制,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人身伤亡。在美国,二十一岁才可 以饮酒。但在许多州,对持枪竟无此限制。开车需要考试获得驾驶执照,持枪则未必需要。另外,从赵承熙此案看,背景检查仅在枪店进行了一分钟,形同虚设。购 买枪支不需要等候期,甚至不需要登记。最糟的是,克林顿1994 年签署的禁止攻击性武器的法案,2004年到期后自动失效。赵承熙这次买的一支半自动快射手枪也正属于本来该禁的武器。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1977年,54%的美国家庭拥有枪支,如今则有三分之一家庭有枪。民调也显示,大部分美国人还是支持加强枪支管理的。但是,很少人会支持禁枪。在一个自由社会,还是应该相信公民有能力负责地拥有枪支。

http://www.fatianxia.com/blog_list.asp?id=7197

论公民合法持有枪支之利弊 2007-1-5

持有枪支,是犯罪还是权利?

作者:宁清平

在我国,枪支是管制得很严的物质,民间不得制造、贩卖、运输和持有,违者以犯罪论处。为什么枪支管制得如此之严呢?主流的解释是,为了社会安全,如果人人有枪,则社会会很不安全的,会天下大乱。真的会这样吗?本人认为没有实证过,就很难下这个结论。那让我们先看看外国是怎么做的。

就以美国为例吧,美国宪法第十一修正案明确规定:人们持有枪支的权利不得被侵犯(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keep and bear Arms not to be infringed)。显然美国将人们持有枪支作为其国民的基本权利来肯定的。为什么美国宪法要这么规定呢?美国人认为,人们持有枪支是人们反抗暴政和专制最有力的保障。这一点还可以从《美国独立宣言》中反映出来,《美国独立宣言》中明确肯定了人们反抗暴政和专制的权利。该宣言中第二段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坚持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所有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上帝赋予了一定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就包括了生命权利、自由权利和对幸福追求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经得被统治的人们的同意和授权,人们组织了政府,但是,不论何时,一旦政府成为了上述目的毁灭性的原因,则人们有权改变它或废除它,并组建新的政府。”[1] 显然,从《美国独立宣言》来看,人们持有枪支是其应有之义,否则,美国人们碰上暴政或专制,如何去改变或废除它呢?

其实,这种以枪支保障自由的作法不只是在宪法中这样写,而且,在美国文化中也是这样表达的。记得看美国电影《Legends of the fall》(中译名《燃情岁月》,如果是直译的话,可译为“秋日传奇”),这部电影我看过好几遍,每每看到主人公的印第安朋友为主人公妻子报仇,用枪将专横腐败的禁酒官员射杀,真是有股快意恩仇之感。这部影片中,共有几处使用枪支的情节,一处是上述的这次,很经典;还一处是主人公的父亲用枪射杀前来拘捕主人公的官员,并且,主人公的哥哥(州参议员)也用枪杀掉官员,以保护其家人的生命和自由。这处同样十分感人,因为作为参议员(体制内官员)敢于在反抗还是顺从、在官与民、在家人与政府、在亲情与规则、在强与弱之间作出选择并非易事,他的一枪就决定他的人生抉择。在该片的开头就用大手笔描述了为了保卫欧洲的自由,主人公兄弟前往欧洲为自由而战,同样表述了以枪支保障自由的主题。如果不是将该片作为爱情大片看的话,这部影片可以说是有关人们持有枪支反抗暴政和专制权利的最好诠释。

人们持有枪支以保障自由,是人们基本的共识,但是,枪支毕竟是凶器,同样存在滥用枪支杀害无辜或自伤自杀的情况,这样给社会的秩序与安全提出了挑战,带来了负面影响,正因为如此,美国国内也有要求管制枪支的呼声。每当总统大选时,管制枪支(gun control)与持有枪支二种观点针锋相对,成为总统候选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道。那么,枪支又给秩序带来了什么危害呢?我这里引用一份资料,1992610日《纽约时报》报道:“枪伤已成为美国高中学生中造成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并且以这种原因而导致死亡的增长速度在这个年纪的黑人或白人学生中比其它原因快得多。根据联邦今天公布的统计数据表示,三分之一的高中学生说,他们很容易搞到枪;百分之六的学生说,他们曾将枪带到过学校;大约有百分之六的学生说他们实际上拥有枪支,在这些学生(百分之六)之中,又有大约三分之一说他们曾用枪对某人射击过。”、“持有枪支者宣称他们持枪的主要理由是防止犯罪,但是枪支持有者用枪支杀害他们自己或家人的次数是他们在家中射击犯罪分子的43倍。因用枪支自杀或他杀死亡的人数从1979年的每100000人中的12人(年纪从1519岁)上升到1989年每100000人中18人。”正如研究者所言“在美国,暴力已成为了公共的健康危急”(转引自CUMMINGS/WISE著《Democracy Under PressureP446.

显然,从这些资料来看,枪支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个数字并不全是枪支引起的,如果没有枪支,想要自杀或行凶的人仍然是有办法的,枪支只是使其行为更为方便和效果更为突出而已。正如马家爵作案一样,没有枪支,他仍然杀了数人。因此,将这些事实全部归之于枪支惹的祸,对枪支是不公平的。

其实,而人们持有枪支并不是为了自杀或杀人,更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和自由不受非法侵犯,也就是给予人们自我防卫的权利和能力,使他们有能力和权利对抗一切不合理或不合法的剥夺和欺压行为。个人持有枪支,正如国家持有核弹一样,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是利用它的震慑力量,使任何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人守护做人的底线,只要某人敢于欺人太甚,别人就有可能以枪对他说“不”。这样,人人都守规则、人人都不敢乱来,对秩序的维护不是件坏事,而是件好事。

禁枪,对于守法公民来讲,是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方式,但是对于黑社会或大恶之人而言,是禁不了的,他们本来视法律如无物,根本不当回事,他们要搞到枪太容易了,他们可以制造、可以贩卖、可以偷、抢;尤其对于一些变态的凶恶之徒,他们杀人甚至不喜欢用枪,而喜欢用更原始的工具,这样给他们带来更刺激的感觉;所以,禁枪只是剥夺了守法良民自我防卫的能力。

禁枪不仅让守法良民丧失了自我防卫的能力,而且更助长了不法分子嚣张的气焰,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对手是手无寸铁的“绵羊”,于是他们更加肆无忌惮。长此以往,也造就了国民软弱的性格,对于国防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公民合法持枪对于遏制腐败和权力专横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至少,权贵者谋取利益时,会保持适度的“开发”,因为他们担心随时引发被统治者有力的反抗。这样,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动态的社会稳定。

权衡枪支管制与枪支持有的利弊,我认为对枪支严格管制的作法并不科学,对枪支放任自流,也是欠妥的,应当原则许可国民合法持有枪支,同时对于某些存在较强暴力倾向的人实行枪支管制以作为例外,让大多数国民合法拥有枪支。这样,有助于国民自由的保障、有利于国防的建设、有利于国民强悍性格的培养、有利于社会治安和秩序的维护、有利于遏制权力专横和腐败的发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真正实现动态的稳定。

本文可以转载,但必需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

[1]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abolish it ,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独立宣言的原文,译者宁清平注明。

Wednesday, April 25, 200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亚洲区域研究最新进展及中国气候变化影响领域相关工作情况通报

http://www.cma.gov.cn/qxzt/ipccpub/index.phtml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亚洲区域研究最新进展及中国气候变化影响领域相关工作情况通报

内容摘要:

主持人:郭亚曦(IPCC中国办公室主任)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亚洲区域研究最新进展及中国气候变化影响领域相关工作情况通报

1、致辞

IPCC主席 Pachauri博士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博士

发言时间:14:30-14:40

2、吴绍洪(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国协调主要作者):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亚洲区域研究最新进展

发言时间:14:40-14:55

3、秦大河(IPCC主席团成员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候变化影响领域相关工作

发言时间:14:55-15:10

4、答记者问

时间:15:10-16:00

时 间:2007年4月23日下午14:30-16:00

地 点: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2楼报告厅

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也就是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亚洲区域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世界气象组织,也就是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气侯变化的科学认识,气侯变化的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IPCC自成立以来,相继完成了三次评估报告,第四次评估报告将于今年全部完成。即今年二月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在法国巴黎正式发布以后,本月六日IPCC第二工作组的报告,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正式发布,同样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对此,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 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的亚洲区域新闻发布会,向大家通报有关情况。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有IPCC主席Pachauri博士。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IPCC第一工作组主席秦大河院士。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国协调主要作者吴绍洪教授。IPCC第一工作组主要作者陈振林先生等,再次对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和新闻界的朋友们到此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们首先有请IPCC主席Pachauri博士致词。

Pachauri:尊敬的郑国光局长、尊敬的IPCC第一工作组主席秦大河院士、尊敬同志们、媒体的朋友们。首先我对郑国光博士刚刚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一职表示祝贺,中国气象局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组织,从规模上来说,我敢说是世界上最大的气象局。不仅规模大,而且工作的质量非常的高,是非常的可以信赖的。我几次探访气象局,每次都有新的变化,取得新成就。可以说每次来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下面我简要给大家介绍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以及最新成果,同时也介绍一下第一工作组的最新成就。

现在我们首先要指出一点,我们最新写的报告,可以说比以前大有进步,在观测方面,意见方面比以前报告都有所提高,在气侯变化影响方面都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好比说对二十世纪气侯变暖的情况,前三次报告相比,以前的报告是0.6度,现在根据新的成果发现是0.74度。

关于气侯变化的未来预估方面,我们可以看一下最新的预估情况是这样的,它的最低范围到本世纪末是1.8度,最高是本世纪末4.8度。我们从今天情况看,这个气侯变化它带来种种影响,在这个地区也是结果不一样的。不同的地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就热浪、高温来看,它的强度和范围,发生的频率是在升高,在各个地区也不同,还有极端降雨,在各个地区也不同。好比冰川在融化,在印度、中国都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气侯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看一下对非洲地区的影响,会造成非洲水资源进一步缺乏,会造成非洲地区2亿5千万人吃水困难,对南亚和中国也会有同样的影响,特别大型三角洲,对江河流域有影响,对这些影响要特别的关注,因为三角洲流域都是人口比较多的地区,海平面上升会使这些地区变得更加的脆弱。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Pachauri博士。下面让我们欢迎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致词。

郑国光:尊敬的IPCC主席Pachauri博士,尊敬的IPCC主席团成员,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尊敬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联合国政府间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已经于今年22日和46日正式发布,它反映了当前国际科学界在气侯变化问题上的认识水平,是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气侯变化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也是国际社会应对气侯变化和各国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决策参考依据。今天新闻发布会主席是IPCC第二工作组评估报告,这份报告由147位主要作者,222位主要贡献作者经过五年多时间编写完成的,并经过三轮次专家和政府评审,于今年42号到6号在IPCC第二工作组第八次会议上通过。这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方面最新研究成果。为此我向IPCC主席团,IPCC第一工作组和第二工作组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贡献作者和IPCC表示敬意。

女士们、先生们,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近百年来地球气侯正经历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显著变化,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强调,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并将对未来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给人类社会提出严峻挑战。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也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侯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加剧,自然生态环境变差,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气侯变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问题。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气侯变化国际合作,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推进减缓气侯变化,中国秦大河院士担任IPCC主席团成员和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积极参与主动和推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编写工作,中国科学家在IPCC三个工作组的活动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气象局作为IPCC工作组的国内牵头单位,组织工作组科学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组织工作组专家和政府评审,组团参与IPCC各种会议,近20年来,中国推荐100多位科学家参加IPCC历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和评审,承办主办IPCC相关会议和活动。中国气象局七个部门组织专家编制中国气侯观测系统计划和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组织研发中国气侯系统模式,其成果已经吸收到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当中去。

20061226日,一份历时四年气侯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十二部委联合组织近百位专家参与编写,该报告介绍中国气侯变化科学基础,气侯变化影响及适应对策,以及气侯变化社会经济评价。全面反映我国气侯变化领域最新重要成果。

此外中国政府还成立以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门参加国家气侯变化协调小组,研究制定和协调有关变化政策领域开展多方面工作,中国还成立了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为中国政府制定应对气侯变化相关方针政策法规和措施提供科学咨询建议。今年年初,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气侯变化提出要求,要做好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服务。最近国务院副总理还专门听取气侯变化报告,表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减缓和应对气侯变化的信心和决心。

女士们、先生们,减缓和应对气侯变化,需要全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全球变化及其影响,需要积极应对气侯变化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出台,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基础和科学依据,让我们立足于发展全局进一步增强减缓气侯变化措施,减缓人为气侯变化,造福于人类,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郑国光局长。下面我们请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国协调主要作者吴绍洪教授介绍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报告,亚洲区域研究最新进展。

吴绍洪:尊敬的IPCC主席Pachauri博士,尊敬的秦大河院士,尊敬的郑国光局长。我现在向大家简要介绍政府间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气侯变化2007气侯变化影响适应脆弱性和主要结论。

首先介绍背景情况。刚才主持人也介绍过,政府间气侯变化专门委员会是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年建立的,关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气候随时间变化。IPCC 主要任务是对气侯变化科学认识。气侯变化影响及其适应和减缓气侯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评估。IPCC199019952001年分别完成三次评估报告。2003年正式起动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编写,200746日,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在比利时首都布鲁赛尔获得IPCC通过。当前知道气侯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环境的影响认识,从所有大陆和多数海洋观测的证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对1970年以来资料全球评估显示,人为增长可能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影响。虽然由于适应以及非气侯因子的作用和影响,许多影响很难辨别,但是区域气侯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已经逐步的显现出来。

这个图(指图片)是欧洲物侯,树叶伸展与气侯变化的关系,蓝色是气侯变化,其他的是日期。这是玻利维亚冰川和滑雪场。2004年这个滑雪场再也不能进行滑雪运动了。这张图体现1970年气温变化与自然生态系统变化情况。

第三,未来气侯变化影响的认识。现在各类系统和部门信息更为丰富详细,在水资源方面,高纬地区和干旱区域水将增加,中低区域干旱将减少,大雨频率上升会增加洪涝灾害。在陆地生态方面,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增幅超过1.52.5度,目前评估到动植物物种20%30%面临更大风险。在粮食、纤维和农产品方面,全球而言,局部增温13度,农业产量会增加,但是超过这个温度会减产。

在海岸带系统和低洼地区,由于气侯变化和海平面上升。2080年前,数以百万人口将遭受洪涝灾。在工业和人文环境方面,脆弱的是那些海岸带和江河平原,经济与气侯敏感性资源密切联系,极端天气事件易发,还有城市化发展快速的这些地区。在健康方面,气侯变化会通过热浪、洪水、暴雨、火灾和干旱所导致的死亡机率和伤害增加,通过某些传染病传播媒体空间分布发生变化,等等形式影响到人体健康。

目前世界上各大区域都有更详细的信息,受到气侯变化更加严重影响区域是极地、小岛屿和亚洲三角洲地区。非洲突出影响是水资源危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突出影响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在欧洲最突出影响是热浪的胁迫和健康影响。在拉丁美洲最突出的影响是生态系统的演替。北美洲最突出影响是热浪胁迫健康受损。极地地区是冰川多年冻土变薄面积减少。对于小岛屿最突出的影响是海平面上升和造成洪水淹没。

我们亚洲的特点是幅员辽阔,自然呈多样,气侯变化巨大,人口稠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气侯变化的适应能力较低,所以亚洲将是气侯变化影响严重而脆弱的区域。中亚、南亚的作物有可能减少,达到30%,而东亚和东南亚可能会增加20%,考虑到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因素,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饥饿的情况。预测到 2050年南亚谷物产量可能减少30%,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的情况下,预计是灌溉水稻产量减少40%,亚洲东部地区,2020年升温一度,农业灌溉蓄水量要增加6%10%以上。预计升温三度,降水条件不变情况下,青藏高原小于4公里冰川就会消失,升温速度不变,青藏冰川就会快速退缩,人口增加变化,印度人均可利用淡水会从20011800多立方,降到20251000立方。西亚的气侯变化将在21世纪产生严重的水的压力,模拟的结果显示,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亚洲将失去2500平方公里红树林,1000公里水产地变成沼泽,三角洲5000平方公里土地和湄公河三角洲1.52万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

未来30年,由于多重压力与气侯变化,亚洲将失去大约30%珊瑚,北亚森林有可能由于二氧化碳得益,但是气侯变化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结果,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会增加。预计亚洲草地将向北移。另外受产草量限制,高温胁迫和水量不足等原因,将引起牲畜量下降和疾病范围大。

海岸带水温上升,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将由于旱涝原因可能发病率提高。对升温影响幅度更加系统的估算,这个表体现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影响,某些大尺度气侯事件,可能引起巨大影响,特别是本世纪以后,例如几百年上千年内,全球平均温度比19902000年上升4度,部分南极冰带将会融化,使海平面上升46米。

现在已经针对预估未来气侯变化采取部分适应措施,但是还是很有限。由于过去排放导致的变暖已经不可避免了,所以必须采取适应措施,以应对变暖所造成的影响。目前在适应上还存在着某些障碍、限制和成本等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还没得到充分的认识。其他的危机出现,将会加剧气侯变化脆弱性。气侯变化未来脆弱性不仅取决于气侯变化,还取决于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能够降低对气侯变化脆弱性,而气侯变化也将阻碍各国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

兼顾适应和减缓措施,能够降低气侯变化相关风险,气侯变化影响将会因地而宜,但是由于成本会由于气温升高而虽时间增长。

虽然科学家提供适应潜力有关信息,而且第三次评估以来取得的进展,但是还有许多要回答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吴绍洪教授。下面我们有请IPCC主持团成员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士,介绍中国气侯变化影响领域的相关工作。

秦大河:谢谢主持人,尊敬的IPCC主席Pachauri博士,尊敬的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感谢Pachauri博士在百忙之中亲自莅临北京,参加关于气侯变化IPCC第二工作组亚洲地区在北京新闻发布,对他到来表示感谢。今天中国气象局报告请我谈谈气侯变化影响领域,我们中国做了哪些工作,做一下简要介绍。

大家知道,气侯变化科学通过IPCC数百名科学家辛勤工作,在今年2月份和4月份,在巴黎和布鲁塞尔发布第一工作组和第二工作组的评估报告,关于当前气侯变化科学最新认识,我谈三个问题。

第一,观测事实证明,不仅仅是气侯变暖,我们称之为气侯系统变暖,这是IPCC第四次报告对气侯变化科学最精采之处。

第二点谈谈气侯变化原因。什么原因导致气侯变化,和气侯系统变化。

第三集中世界上最优秀气侯和气侯系统模式的专家,通过多年努力,对未来分阶段气侯系统变化情景进行预估。

刚刚Pachauri和吴教授也做了说明,近一百年全球气温增加1.4度,过去一百年是1901年到2001往前推五年,第三次报告发布的是0.6度,这是非常大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从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11个出现19952006年当中,96年除外。是过去一百年的一倍。在水资源上可以看到,我们举一个例子,已经观测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三千米深度的海水温度上升,引发海水膨胀,连同固态水、南、北极冰带,山地冰川融化释放到海洋里面,导致海平面上升17厘米。

冻土的温度发生变化,因而这个气侯变暖是指真正意义上气侯系统变暖,分别对大气圈、水圈和冰雪圈给出定量指标,并对生物学和地球表面进行阐述,反映这三个最具有代表意义,典型气侯变暖。是第四次报告,世界各国科学家对气侯变化最新最好贡献。

看一下大气圈当中,主要温室气体增加,谈到二氧化碳不仅是过去1750年最多的,而且是65万年大气圈里面温室气体最高的。

什么原因造成气侯变暖,什么原因造成气侯系统变暖。科学家认为,这个原因很可能是人为活动引起的,众所周知,在IPCC领导下,已经完成四次评估报告,第一次我们看看它的叙述。它说近百年气侯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这个概念就是比较模糊。几年之后,第二次评估报告说,表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侯和气侯系统影响。但是越来越多各种各样事实表明,人类活动影响已经被检查出来,认识提高了。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说,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增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

我们对未来气侯变化近来预估,我们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最少增加1.1度,最多1.4度。比如水圈方面,我们人为本世纪末海平面上升0.18米到 0.595米,冰雪圈,即便是1.94.6这样的上升,距今125千年那个时候海平面比现在要高46米,南极情况非常复杂,科学家认为变化不大,冰动力学发生变化的时候产生变化就不详细叙述了。

温室气体在大气圈保存,要清楚,我们认为过去和未来人工排放二氧化碳将使气侯系统继续增暖,海平面上升,时间长度是千年的事情。

针对中国我们看到,去年出现极端天气,去年发生了严重的四川高温干旱,而且森林大火,暴雪、洪涝、沙尘暴等等,这种背景下对世界对亚洲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呢,中国科学家研究结果,我们资料不是很完全,过去100年升高0.50.8度,平均降水量不是明显,华北河南西南地区变化不一样,我们过去100年当中,也对未来进行预估。20202030,增暖温度0.54.2度。

这种变化对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一些影响。我们看看有些明显,对农业影响很大,三个方面波动,产量波动大概是减产5%10%,种植结构也变化,已经要增加投入成本,增加更大负担。

中国粮食作物小麦、稻米和玉米。我们看看零线以上是增加,以下是减少。我们把生物工程这个因素没有计算在内,水资源问题也很严重,我们国家上世纪中叶以来,六条大江大河径流量,京津唐到黄河领域,都在减少。我们看一下。中国冰川小冰期17世纪左右,距今300350年左右,现在已经减少四分之一,本世纪中叶还要减少四分之一,而且我们国家冰川面积已经减少不少。我们说350年会损失一半。湖泊面积减少西部变化不大,更多是以东部,人为围湖造田的结果。海平面上升也很多,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公告,最近50年为每年12.5毫米,而且预估到本世纪中叶要上升1250厘米,而且长江、黄河三角洲上升 9107厘米,沿海海岸带脆弱性增加,会影响海岸经济和海洋生态系统。应对这种情况,海平面上升以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适应手段非常重要,我们做了一个计算。比如说广东地区,如果要是未来海平面上升30厘米,没有任何预防措施,淹没将近5500平方公里,如果采取适应手段,会减少到1150平方公里左右,适应减缓应对气侯变化是很重要的。中国未来主要植被变化时间关系不说了。

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采取一部分措施。比如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气侯系统探测网络,包括气侯、海洋、农林等等,加强综合规划管理,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等等。我们以中国西部一个省份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2001年开始实行生态造林,从2000年到2004年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在灌溉农业上采取节水技术进行示范,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有关部门都对这方面研究加大投入,加速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气侯系统模式研究工作。

比如说科技部、中科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也发布科学评估报告,组建中国气侯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中国气象局科学发展司,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均一化气温数据集。

主持人:谢谢秦大河院士。下面我们先请各位专家嘉宾到台上就坐,然后请记者朋友们提问。

记者:我想问郑国光局长一个问题,几个月以前,中国要发布气侯变化行动计划,原定是明天发布,据我了解现在推迟了,为什么推迟,推迟之后什么时候发布?

陈振林:据我所知,中国政府这几年一直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组织各个部门专家包括决策人员来制定气侯变化应对计划。我想这项行动计划已经制定出来了,我也得到的消息也是明天举行发布会,实际上今天我们这个IPCC发布会原来定在明天,后来我一个月前也是听说明天有另外一场重要发布会,所以我们就提前到今天,但是我也跟你一样想知道具体的时间。我估计是有一些安排,据我了解,也想跟你一样了解为什么推迟。

中央电视台记者:各位好,我请问一下刚才介绍的时候提到去年中国气候大事件,就是整个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未来时间,包括像今年有可能出现哪些极端气侯事件,这样情况下,我们气象部门会有一些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没有这样的具体措施?对于我们公众来讲,有一些什么样的提示,包括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做法?谢谢。

罗勇:我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职责就是进行季节气侯预测,我们每年4月初都要进行全国性季节预测会商,还要进行国际性气侯预测会商。

根据我们预测结果,今年即将来临的汛期,从降水来看,我们可能有两个主要多雨带,一个位于长江中游,另外是黄河河套地区。温度看,全国大范围温度都是偏高的年份。我们已经在会商会之后把我们预测意见上报给国家有关决策部门,供国家在防灾减灾方面参考。另外强调季节预测,我们国家气侯专家已经加强对气侯方面的检测,并且不断的加强预测,谢谢。

记者:在刚才介绍第二工作组成果的时候,讲到了在冰川的消融以及喜马拉雅山的消融,以及未来几年消融。我们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消融呢?

秦大河:刚才第二工作组的主要作者吴教授做了一个粗略说明。中国是世界冰川分布比较广泛的一个国家,它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但是和其他大国情况不一样,是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区,重点是青藏高原,中国西部边缘高山地区。中国现有冰川大约有6500米,面积达到55000平方公里左右,你从这个数字上可以看到,中国冰川大部分是以小型冰川甚至小于一平方公里冰川为主。但是这些冰川在巨大的山系,比如说像珠穆朗玛峰以及帕米尔高原等这些高山有大型的山体冰川。世界第一高峰、世界第二高峰都有大型的深谷冰川长度达到几十公里,中国的冰川根据气侯特征可以分为三种,在我国的西藏东南部,我们称之为季风海洋性,规模宏大,消融快,但是机率也小。我们在中国西部,像天山等那些,发育的冰川叫大陆型冰川,还有一类冰川在中国欧亚内陆当中,叫极大陆型冰川。我之所以给你讲中国现代冰川分类,是想告诉各位,冰川并不是一块冰,是活的,有一些物质输送上去之后由另一端融化出去。不同气侯作用区,冰川生命顽强力也不一样,总而言之,在大陆变化比较快,在海洋地区冰川变化比较慢。所以您刚才问到的未来冰川变化的情况,我刚才做了一个粗略简要的说明,我们从小冰期距现在350年之前,中国冰川总量减少四分之一,2050年还要减少四分之一,换句话说,2050年中国现代冰川的面积是350年之前的二分之一。

所以冰川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而我们中国现在冰川发育在高山、峡谷之中人迹罕至,怎么样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加强监测。我知道中国科学院已经在中国西部从天山到昆仑山,到喜马拉雅山,以前只有两个观测站,现在已经增加到10个。我还知道,科技部最近关于现代冰川水资源调查和未来发展预估增加了基础性专项正在酝酿实施之中,将在102号开展工作。中国科学界都极端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在欧亚内陆地区,在高山峻岭之中,如果没有一群冰山群,山下就不会出现一个绿洲。我们中华民族摇篮黄河长江也源至于青藏高原。我就报告这么一点,谢谢。

Pachauri:我也很高兴来补充回答一下你的问题。刚才秦院士说得非常对,我们南亚地区许多大江大河水源都来自这个地区,南亚地区这些地区粮食生产,很多都是靠这些水源,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江河水源因为冰川消失了,融化水要得不到,粮食产量就会受到影响。刚才秦院士也讲到,地下水的来源,也是很多都从冰川融水中获得,南亚就是这种情况。冰川发生变化,那么对于我这个地下水的供应业会产生不利影响。你说我们该怎么办,这个世人确实应该为此做点事情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也应该多做事情来稳定这个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中温气浓度。另外适应性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就是说怎么样更好高效利用水,来节约水资源,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主持人:时间关系,我们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

记者:我是上海解放日报集团新闻晨报记者郭翔鹤,我想问一下秦大河先生,这两天北京沙尘暴减弱,但是荒漠化持续加剧,全球温度持续变暖,西北冷空气减弱,不会排除加强之后沙尘天气加强。我们有没有应对措施。还有一个问题,想对Pachauri提问。

Pachauri:这个关于沙漠化的方面,是第二工作组研究的范围,我对这方面知之甚少。全世界荒漠化加剧,特别是非洲撒哈拉地区,都产生了沙尘暴,中国内蒙也是沙尘暴的源头,这是从一般报告中了解的情况。南亚好比说印度、巴基斯坦沙漠也在扩大。非洲虽说在这方面沙尘暴的问题不仅是气侯变化产生的影响,存在其他因素,全世界沙漠化在加剧。另外对沙尘暴造成的影响就是风的形式的变化,这是第一工作组研究的结果。由于风的形式发生变化,也会对沙尘暴造成的影响。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另外再讲一下不是我们IPCC研究的结果。日内瓦的沙尘比以前多了,据研究是来自沙特,这是从其它渠道了解的情况。这个问题需要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加以研究了解的。

秦大河:刚才问来不来沙尘暴,我还要咨询一下中央气象台专家,他可能会给你解疑。还有你说过两天有大的沙尘天气,不知道消息从何而来。

沙尘暴由来以久,几百万年了,季风导致特殊自然景观是很严肃科学问题,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宣传。季风强弱问题,专家们做了大量研究,我们在这个地方只能说 IPCC第一工作组对大气改变做了一定的预估。比如说降雨多了沙尘暴就少,所以这种情况显而易见的,所以这个问题我非常愿意跟专家进行深入切磋,为科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您所关心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我想请我们国家气象中心罗勇副主任来解释。

罗勇: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中国海平面也在持续上升,根据中国专家研究,在过去5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2.5毫米,这个速度高于全球平均值。包括长江三角洲在内,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极大。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影响,我们应该加强沿海防护堤坝设计,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同时对沿海工程维护费用也要加大投入。同时对海平面上升造成其他负面影响,比如说海水倒灌,农田盐碱化等给予更多的考虑,谢谢。

主持人: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朋友光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