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9, 2007

慈善捐助 美国人为何比英国人慷慨得多?

美国施惠基金会在2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人在2006年的慈善捐款总额破纪录达到2950.2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相当于希腊一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同一年,英国人的捐款总额为89亿英镑,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73%,比例不及美国的一半。说到行善,美国人从整体而言似乎比英国人 更大方。为此,英国《独立报》发表文章,探讨美国人和英国人在行善观念和行为上存在的各种差异。 www.6park.com

  ●英国:富豪比穷人“小气” www.6park.com

   《独立报》称,虽然很显然有一些美国人会比他们的同胞更慷慨,例如坚持周末去教堂的人往往更乐善好施,但是总体来说,美国人行善并不存在明显的阶级差 异,超级大富豪和清贫工薪族捐款所占的工资比例大致相同。而在英国,不同阶级在慈善捐款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此前有统计报告显示,英国贫穷阶层的捐款占其 收入的3%,但是英国富裕阶层捐款的比例不足1%。换句话说,美国富豪似乎很为他们的乐善好施感到自豪,而英国富豪对于他们的“吝啬”显然并不觉得羞愧。 www.6park.com

   英国慈善救助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年龄在35岁以下的英国人捐款总额创新高,但是最乐意慷慨解囊的英国人年龄在35岁至44岁之间。调查还发现,英国最贫 困的10%的家庭把3%的年收入捐献给慈善团体,这意味着按比例计算,他们的慷慨程度是那些最富裕的10%的家庭的3倍多。在2005 年~2006年,英国人的捐款额度平均为年收入的1.2%。但是,那些收入在前20%的富裕阶层,即年薪在2.6万英镑或以上的富裕阶层,捐款比例只有 0.8%。 www.6park.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gb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706/29/100398822.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top888.com'" type="image">
www.6park.com
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夫妇(左和中)和第二大富豪华伦.巴菲特(右)也遵循“卡内基传统”,乐善好施
www.6park.com

  ●美国:富豪比政府“大方” www.6park.com

   《独立报》认为,美国超级富豪普遍出手大方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上,英国贵族崇尚世袭的财富,而美国人则更欣赏像安德鲁•卡 内基那样的“行业英雄”。卡内基有一句名言在美国脍炙人口:“在死去的时候拥有大笔财富是一种耻辱。”卡内基出身贫苦,是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一个纺织工人 的儿子,后来移民到美国,经过个人奋斗成为世界第一富豪,但是最后把在今天相当于数十亿英镑的全副身家捐献给慈善事业。 www.6park.com

   目前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第二大富豪华伦•巴菲特也在遵循“卡内基传统”。创建于2000年的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慈善基金会,它 在2006 年获得历史上金额最高的单笔慈善捐款——由巴菲特捐献的200亿英镑。《独立报》称,虽然美国人习惯了亿万富豪的慷慨解囊,但是他们对美国政府却并不抱有 同样的期待。在2002年~2003年美国政府发动“反恐战争”期间,美国政府用于海外援助的金额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13%,在全球23个最富裕的国 家当中排在倒数第一位。美国的税收制度鼓励个人而不是国家进行慈善捐助,允许富豪通过捐助避税或者少交税。英国则没有这样的税制 www.6park.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gb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706/29/100398824.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top888.com'" type="image">
www.6park.com
卡内基是捐赠者的典范。
www.6park.com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gbpic.chinareviewnews.com/upload/200706/29/100398826.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ol18.com'" type="image">
www.6park.com
英国人习惯于尊敬像女王那样继承世袭财富的贵族。
www.6park.com

  ●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 www.6park.com

   您能想像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后再将所赚来的钱送出去吗?那就是安德鲁•卡内基(1835年~1919年)做的事。1901年,时年66岁且为 世上首富的安德鲁•卡内基自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想要成为一位慈善家。他深信“财富的福音”,其意指富人在道德上有义务将他们的钱回馈到社会上。 www.6park.com

   自1901年后,把钱送出去成为他的新工作。1902年时,他成立了卡内基协会,宗旨在于资助科学研究计划,并以捐款一千万美元创立一个专为老师而设的 退休金基金。卡内基年轻时,住在陆军上校詹姆斯•安德森家的附近,这位上校允许所有的劳工男孩免费使用他的私人图书馆。当时,美国并没有免费的公共图书 馆。卡内基从未忘记陆军上校安德森的慷慨,因此,卡内基也赞助教育。他资助城镇建造图书馆,总共兴建了2000多所公共图书馆。他也投入了1.25亿美元 创办了卡内基社团法人,宗旨在于帮助大学及其他学校。世界和平是卡内基追求的另一个理想。他创立了卡内基国际和平促进会并在荷兰兴建了内有国际法庭的海牙 和平宫大楼。直到1911年为止,卡内基一共捐赠出高达他财产90%的一大笔钱。 www.6park.com

  ●英国:守业比创业“光荣” www.6park.com

   历史上,英国也出过一些乐善好施的贵族,例如塞恩斯伯里家族就出了名的慷慨。1904年,巧克力制造商约瑟夫•罗特里把一半的财产捐献给四个慈善团体。 此外,目前世界第二大慈善团体是英国的“惠康基金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英国“医药大亨”亨利•惠康捐出所有资产创建。现在,“惠康基金会”每年捐出 400万英镑资助研究项目。不过,亨利•惠康本身也是美裔移民,他在50多岁的时候才获得英国国籍。另外一位移民,已故的罗伯特•麦斯威尔曾经承诺在退休 后捐出所有财产,但是他最后却食言了。 www.6park.com

  《独 立报》认为,英国富豪的相对“吝啬”可能也有传统文化上的原因。至今,英国人依然很尊敬那些继承大笔家族遗产的贵族(以女王为代表),而对那些白手起家的 企业家却并不太以为然。英国一个保守党议员曾经轻蔑地称英国航空航天和航运国务大臣迈克尔•赫瑟坦“连家具都得自己买”。因此,在英国,保住家族财产比那 些自己创业的人更能够获得别人的尊敬。 www.6park.com

  虽然 在十九世纪,包括约瑟夫•罗特里在内的英国富豪曾经向这一传统观念发出挑战,但是这些本身却也受到英国社会主义者和工会的挑战,后者认为私营慈善团体很可 能受私人喜好左右,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得到帮助的群体。英国工党政府在海外援助方面倒是比较慷慨。在2002年,英国海外志愿团体收到的 来自政府的捐助首次超过民众捐款。当然,政府的捐款也是源自英国工薪阶层所缴的税款。而英国富豪不但不爱捐款,甚至还不像工薪阶层那样按规定缴税。 

Tuesday, June 12, 2007

“收入隔离”严重,美国中产阶级社区正迅速减少中

“收入隔离”严重,美国中产阶级社区正迅速减少中


athomecharlotte.com

美国中产阶级的数目近年来正在不断的减少中,这几乎已成为人人皆知的事实了。然而,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于6月底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美国主要大城市中,不止是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少,以中产阶级家庭为主的社区数目也在降低,而 且消失的速度要比前者要快上不止两倍。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社区不是向上提升,成为多产阶级群居的地方,即向下沉沦,成为低收入或贫户住 宅区。根据这份报告,中产阶级社区流失最严重的三个城市分别为,西岸的洛杉矶、东岸的巴尔的摩和费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则刚刚挤入第十名。

“以华盛顿特区为例,由于治安问题和好学校难寻,中产阶级家庭正在严重的流失当中。”参与报告研究的布鲁金斯学会都市政策项目研究员艾 伦·伯鲁比(Alan Berube)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报告的目的在于敦促美国社会对中产阶级的流失以及中产阶级社区的消逝,做出正面的讨论,提出中产阶级社区向 上发展的办法。否则,美国的贫富差距将在未来数年更为恶化。”

美国“收入隔离”情形严重

布鲁金斯学会在研究了全美100大城市,包括12大主要城市及其郊区后发现,从1970年到2000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 例由28%降至22%,同一时间,中产阶级社区占全部社区的比例则由58%掉到41%。1970年,55%的低收入家庭居住在中产阶级社区中,这个数目到 了2000年仅剩37%,显示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连中产阶级住宅区都负担不起,只能搬到低收入家庭为主的社区。

“这表示,除非你住在那些高级住宅区,30年前你在一般中产阶级社区能享受到的服务,包括好学校和安全的环境,现在(在中产阶级社区 中)都享受不到了。”伯鲁比指出,“过去30年来美国家庭似乎更多地依照收入多寡来分级,‘收入隔离’(income segregation)的情形是越来越严重了。”

随着美国家庭的居住层级被收入多寡掌控,伯鲁比将此趋势归咎于新住宅区的规划方式。他说,在美国中西部和东北区,美国都市出现了大规模 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现象,建筑商倾向在远离市区的郊外大量修建宽敞而豪华的房屋,以吸引高收入家庭入住。以中产阶级社区衰退严重 的印第安那波里斯为例,2000年至2004年间,2万7500栋房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这段期间印第安那波里斯的人口增长仅3千人。

都市计划政策专家表明,正是这波新房舍的供给上升,使得中产阶级社区顿时成为老旧的社区,乏人问津。

“高收入家庭被这些新屋吸引,这类社区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homogeneous)。”克里夫蓝州立大学(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住房研究与政策中心负责人汤马斯·比尔(Thomas Bier)指出,“这样的社区规划只吸引特定收入的家庭入住,可说是阶级歧视的最新方法。”

另一方面,西岸都市则因为新住房的供给不够,而使得中产阶级社区顿时“洛阳纸贵”,洛杉矶即为一例。伯鲁比解释道,1990年至 2002年间,洛杉矶地区的人口增长达11%,而房屋数目的增长却只有5%。由于洛杉矶的人口增长快速,而住房情形却受到地理环境和建筑规范的严格限制而 增加缓慢。住房供不应求的结果造成中产阶级社区的房屋价格上涨,使得收入较低的家庭被迫迁移至低收入住宅区。

少数族裔“向上”发展?

不过,美国大都市中产阶级社区的消逝,并不只是反映出不良的社会发展,有都市政策学家指出,这个趋势或许同美国中、上阶级少数族裔的就业机会增加,以及他们的居住机动性(residential mobility)提升有关。

“这个趋势与向上晋升的机动性和阶级有关。1970年以前,中产阶级的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居民对于居住地点并没有太多选择,他们往往得同 自己族裔中低收入的人住在同一社区。”华盛顿公共策略机构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 Foundation)高级研究员乔尔·加特金(Joel Kotkin)分析道,“现在,如果他们负担得起,就可以搬到收入较高的社区中。有钱胜过族群友谊。很多人因此选择不同穷人住在一起。”

不论美国中产阶级社区的迅速衰减是出于何种原因,伯鲁比认为这样的情况极待政府重视并有效解决,以避免美国大都市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大。

“这个趋势的后果很大部分是经济上的,因为美国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由地方经济发展来支持,高收入的地区因此会获得高品质的服务, 反之,低收入社区的服务差,治安、校区都不会好,更加吸引不到居民。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美国社会的贫富分野更明显,”伯鲁比对《华盛顿观察》周刊分析道。

伯鲁比最后呼吁,美国社会及政府必须一同思考,如何恢复美国中产阶级的往日荣景,增加由高低收入家庭组成的中产阶级社区。“毕竟,中产阶级家庭和社区是连接贫富阶级的最佳桥梁。”

在布鲁金斯学会报告中,中产阶级社区指的是社区中的家庭收入在当地收入中值的80%至120%之间。

美国主要城市社区分配趋势一览表(1970~2000年)
城市低收入社区成长率中产阶级社区成长率高收入社区成长率
洛杉矶(加州)10-2414
巴尔的摩(马里兰州)17-237
费城(宾夕发尼亚州)12-2311
芝加哥(伊利诺州)8-2113
印第安那波里斯(印第安那州)14-216
丹佛(科罗拉多州)10-177
旧金山(加州)8-157
奥克兰(加州)3-1411
亚特兰大(乔治亚洲)2-1110
华盛顿特区7-103
路易斯维尔(肯塔基州)3-96
圣安东尼奥(德州)10-8-2
资料来源:布鲁金斯学会

徐琳 ,《华盛顿观察》周刊 2006年第24期,6/28/2006

中产阶级是什么?美国生活方式日渐式微

中产阶级是什么?美国生活方式日渐式微
DWNEWS.COM-- 2007年6月12日17:23:42(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环球杂志记者杨晴川/下层慕其富足,上层羡其自由,是今天各国中产阶级心理平衡的支撑;下层希其援手,上层望其多能,则构成他们面临的巨大社会压力。中产生活,看来的确是一种高压下的幸福。“中产阶级”(Middle Class)一词,最早出现在近代欧洲,而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产生,则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chinesenewsnet.com)

今天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在美国的产生,要推迟到二战以后。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完成和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美国工人阶级数量减少,中产阶级人数回升。1956年,美国白领工作者的数量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作者。在这些白领工作者所代表的新中产阶级中,大多数人虽然没有自己能独立经营的财产,但职业收入居于中流,而且一般是从事脑力劳动。(chinesenewsnet.com)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白领的总数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尽管目前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但美国橄榄型社会形态仍然保留到今天。同时,经济增长也在发展 中世界造就了一批新兴中产阶层。他们的经济实力、上升势头和在自身所处社会中的中坚作用绝对不容忽视。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政治参与热情有高有低,收入与 消费能力千差万别,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但各国中产阶级和阶层所承担的社会经济责任和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却是举世公认的。正因如此,许多国家都曾或正在将扩大中产阶级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步骤。(chinesenewsnet.com)

希望通过环球中产生活调查,可以让我们了解发达世界这个最大阶层的现状,知晓发展中地区这个发展最快阶层的愿望和前景,并为中国规划社会各阶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在美国,“中产阶级”并非一个描述社会阶层的精确概念,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这个词经常用于指代社会上的主流想法和品味,多数美国人都以中产阶级自居。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有篇文章曾写道:“在美国,每个人都愿意相信自己是中产阶级。这种热切的渴望已经使得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捍卫或打击一切事物……”(chinesenewsnet.com)

尽管评判标准五花八门,但从经济角度而言,一般把年收入达到美国平均水平但低于10万美元的家庭归入中产阶级一类。但收入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些家庭真实的生活质量。比如,一名高薪白领的家中有5、6个孩子,而且只有他一个人挣钱养家,那么他家的生活水准多半不及一个孩子较少的普通双职工家庭。(chinesenewsnet.com)

可能职业特征更能说明问题。目前美国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中产阶级大约占美国家庭总数的45%~49%左右,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上层中产阶级家庭,约占全美家庭总数的15%~20%,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类专业人士和职业经理人;另一部分是下层中产阶级,约占家庭总数的30%,主要是半专业人士、技术工人和低层管理人员。(chinesenewsnet.com)

总的来说,中产阶级大多能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经济安全性较高,工作上享有较多自主权,主要靠专业技能谋生。拥有专长主要是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至少大学毕业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由于普遍的职业共性,这一阶层的人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比如注重独立、规则、创新、尊重不同意见等等。由此就产生了所谓的中产阶级文化,并且成为代表美国社会主流的文化。(chinesenewsnet.com)

中产阶级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美国兴起的绝大多数社会潮流都源自这个群体。不过,中产阶级对社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是要取决于这个概念本身的定义范围。如果把中产阶级定义为现代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疑就是“权贵和精英”的代名词。而如果把介于极富和极贫之间的人都归入中产阶级,那么这一阶层的整体影响力可能会小一些,但仍然不可小视,因为其中包括了在美国社会能量极大的专业人士。(chinesenewsnet.com)

作为中产阶级中坚的专业人士之所以能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有几个主要原因。一是专业人士当中包括记者、评论员、作家、教授、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正是这些人掌握着文化“话语权”,能够左右社会舆论。其次是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多为中产阶级把持,在职业培训十分发达的美国,这又是影响公共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还有,中产阶级多数在企业和机构担当管理者,从而能够影响普通员工的观念和行为。(chinesenewsnet.com)

在美国,中产阶级既是社会的主流,又代表了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以高消费著称。从住房面积、家用电器数量和汽车数量等指标来衡量,美国的中产阶级上层的生活水平是世界最高的。这些人大多在城郊购置独栋小楼,开车上下班,周末外出度假。这种生活方式助长了美国社会的高消费风气,以至于在中产阶级内部,也有不少人开始担心这将导致道德的逐渐沦丧。(chinesenewsnet.com)

美国一些学者认为,近年来,美国中产阶级内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使得中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有“崩溃”的风险。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归结于美国的产业调整、外国竞争和工会组织的衰落。目前,美国中产阶级正日益分化,上层越来越富,而下层则日益拮据。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许多城市都有所谓中产阶级社区。然而,最近几年以来,许多赚了大钱的专业人士纷纷离开这些社区,搬到新兴的富人区去,住进豪宅。而在加州和夏威夷这些物价较高的地方,由于生活费用上涨,许多下层中产阶级人士不得不搬离原来居住的中产阶级社区,另择廉价居所。(chinesenewsnet.com)

这样一来,在美国许多城市,中产阶级内部的分化日趋明显,而代表美国文化主流的中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面临名存实亡的危机。下层中产阶级的处境日益艰难,在美国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以往,由于收入相对较高,这些家庭一人工作养家的情况非常普遍。近年来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为了维持生活水平,不得不夫妇双双出来工作。而据《今日美国报》报道,如今许多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即使夫妇双双工作都很难维持体面的生活。(chinesenewsnet.com)

这些家庭一方面要负担连年上涨的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费用,另一方面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钱来投入养老金储蓄计划和偿还债务。生活在弗吉尼亚州切萨比克的威尔斯夫妇就是典型的美国下层中产阶级双 职工家庭。男主人比尔50岁,是一个仓库经理,女主人特丽44岁,是一名护士。他们俩的年收入大约为7万美元。他们有5个孩子。这些年来,他们的日子越过 越紧,存不下一分钱。万一家中出现任何意外,将立即陷入困境。1999年,比尔曾一度失业,一家人只得变卖了房子,还几乎宣告破产。(chinesenewsnet.com)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比尔的故事正在美国不断上演。美国申报破产者人数迅速增加,而其中92%是下层中产阶级。究其原因,房价和健康保险费上涨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由于美国大量从第三世界进口生活用品,中产阶级穿衣吃饭的开销下降了,但占据开支大头的住房、健康保险和教育费用却一个劲儿猛涨。80%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一半收入都用于住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中产阶级争相在好的学区内购房,导致这些地区房价飞涨,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同时,全美职工个人保险费也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上涨。(chinesenewsnet.com)

为了支付日益上涨的各种费用,美国下层中产阶级家 庭纷纷使用信用卡付账,从而导致债务负担日益沉重,雪上加霜。以生活在美国南部休斯敦的德尔夫妇为例:男主人德尔从大学毕业时,就欠了大约1.6万美元的 信用卡债务,还有学生贷款需要偿还。妻子埃米丽是个护士。夫妻俩曾认为一起外出工作一定能够维持生活,但其实不然。女儿出生后,他们的负担更重了。不久他 们陷入了不断使用信用卡的“债滚债”怪圈,难以脱身。(chinesenewsnet.com)

统计显示,在1998年~2001年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信用卡债务增加了75%,达到平均5000多美元。去年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对中产阶级日益分化的现象进行研究后写出了《中产阶级美国的终结》一文,在美国引起不小的轰动。他说,二三十年前,美国的中产阶级占据社会重心位置,可最近几年来,经济增长的收益却流向了中产阶级的上层和富豪阶层。他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现在的美国政府以牺牲穷人的利益取悦富人,美国现在的贫困状况比别的工业国家严重。而且普通美国人也对自己的经济前景缺乏信心。(chinesenewsnet.com)

《圣荷西金星报》以著名的硅谷地区为例,载文描述了中产阶级的内部分化:过去美国的社会结构像维多利亚时期女人上小下大的裙子,而现在则更像是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沙漏。换言之,曾经作为社会中坚的中产阶级,正在日渐式微。

Friday, June 8, 2007

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Source: Daily Mail, UK
http://www.dailymail.co.uk/pages/live/articles/news/worldnews.html?in_article_id=460077&in_page_id=1811


Is this the world's most polluted river?

by RICHARD SHEARS - Last updated at 23:49pm on 5th June 2007


It was once a gently flowing river, where fishermen cast their nets, sea birds came to feed and natural beauty left visitors spellbound.

Villagers collected water for their simple homes and rice paddies thrived on its irrigation channels.

Today, the Citarum is a river in crisis, choked by the domestic waste of nine million people and thick with the cast-off from hundreds of factories.

So dense is the carpet of refuse that the tiny wooden fishing craft which float through it are the only clue to the presence of water.


Their occupants no longer try to fish. It is more profitable to forage for rubbish they can salvage and trade - plastic bottles, broken chair legs, rubber gloves - risking disease for one or two pounds a week if they are lucky.

On what was United Nations World Environment Day, the Citarum, near the Indonesian capital of Jakarta, displayed the shocking abuse that mankind has subjected it to.


More than 500 factories, many of them producing textiles which require chemical treatment, line the banks of the 200-mile river, the largest waterway in West Java, spewing waste into the water.

On top of the chemicals go all the other kinds of human detritus from the factories and the people who work there.

There is no such luxury as a rubbish collection service here. Nor are there any modern toilet facilities. Everything goes into the river.

The filthy water is sucked into the rice paddies, while families risk their health by collecting it for drinking, cooking and washing.

Twenty years ago, this was a place of beauty, and the river still served its people well.

As one local man, Arifin, recalled: "Our wives did their washing there and our children swam."

ts demise began with rapid industrialisation during the late 1980s. The mighty Citarum soon became a garbage bin for the factories.

And the doomsday effect will spread. It is one of two major rivers that feed Lake Saguling, where the French have built the largest power generator in West Java.

Experts predict that as the river chokes, its volume will decrease and the generator will not function properly.

The area will be plunged into darkness.

But at least the factories will be stilled and their waste will stop flowing.

And perhaps the river will begin to breathe again.



Saturday, June 2, 2007